山东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——中国艾大健康运营中心
湿气重丨到底说的是什么
发布日期:2024-03-13    作者:本站    浏览量:186

湿气重 体质差的代名词

        日常生活中,经常会听到人们说,身体湿气重;如果你走进任何一家理疗机构,工作人员甚至都当作了口头语,不辩不问,反正就是湿气重。以致于现在人人谈“湿”色变。

        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湿”?湿气怎么生的?具体表现是什么?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一解析。



“风寒暑湿燥火”,此为大自然之六气,而六气太过,则会影响人体变成了六种致病因素即六邪(淫)。此为天之湿的一部分。


第二部分来源于地域环境反应于人体,就如明代的医学家戴思恭讲:“湿有自外入者,有自内出者,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。东南地下,多阴雨地湿,凡受必从外入,多自下起。西北地高,人多食生冷湿面湩酪,或饮酒后寒气拂郁,多自内出。”


在《医学入门》里,李梴也说:“风寒暴暑伤,人便觉;湿气熏袭,人多不知。有自外入者,长夏郁热,山泽熏气,冒雨形湿,汗透沾衣,多腰脚肿痛。有自内得者,生冷酒面滞脾,生湿郁热,多肚腹肿胀。西北人多内湿,东南人多外湿。”


所以,湿的来源有外界和内在两个方面,气候、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湿为外湿,因生活起居、饮食不当所伤为内湿,再就是正气不足,邪气所凑,导致脏腑失衡产生的内湿。



那么,什么样的症状才算是湿气重的表现呢?
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清湿袭虚,则病起于下”;“湿盛则濡泻”;“地之湿气,感则害皮肉筋脉”;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这都是表现。


具体来讲:

1、“因于湿,首如裹”,说的是湿邪侵犯人的头部,人就感觉头重如裹。

2、“地之湿气,感则害皮肉筋脉”,这是说湿气侵犯人体,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肉筋脉麻木、酸软疼痛,关节屈伸不利、四肢痿软、不想动等症状。

3、“脾虚多病湿”,脾是喜燥恶湿的,如果脾的运化失调,体内水湿代谢不出来,就会出现口腔粘腻,四肢困倦,痞塞肿满、大便黏腻等症状,另外脾气主健运,就是要向上升发,气如果不足,体内代谢也会停滞,这与脾的机能又是相辅相成的。

4、汗出不可止,入肝为泣,入心为汗,入脾为涎。爱出汗、爱流泪、流口水,这也是湿重的表现。典型特征:睡觉流口水,直接说明了脾虚,湿邪从嘴里流出来。

5、舌苔湿、腻、滑,这也说明体内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了。

6、脸上油腻腻,头发油腻腻,皮肤油腻腻,都是湿气重惹的祸。

7、湿疹。

8、口气重,总有痰,睡不醒,醒了不想动,形体多偏胖。

9、湿气重的人不怎么口渴。



想祛湿,先改变生活习惯。

1、饮食清淡适量,减少生冷寒凉肥厚甘腻食物的摄入。咱属于农耕民族,五谷杂粮才是饮食的智慧传承。

2、避环境的湿气,避免冒淋风雨,远行涉水,久着湿衣,坐卧湿地,久吹空调。

3、越懒越要运动,动能升阳,这也是健脾这个健字的真正意义,适当运动,可以缓解压力,促进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

实用方法:

◆葱、姜、蒜可以逼出体内湿气,葱姜蒜味辛,属发散,食用后可以加速体内湿气外排;


◆薏米祛湿好,但是建议炒过以后再用。薏米属性微寒,体质寒凉、脾胃虚寒的一定要用小火把薏米炒黄,方能去掉寒气。


◆茯苓,最近看到很多人把茯苓泡水,其实茯苓对于小便不通畅的人较为适宜,尿频的人不适宜。另外有大便干的人也不宜使用。


◆苍术、白术,属性温缓,刮去粗皮,淘米水浸泡后使用,这是祛湿良药。



中医有三宝,称之为“一根针、一碗汤、一柱灸”,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。中医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告诉我们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,《医学入门》记载“针之不及,药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。古代行军打仗寻找水源的时候,会把艾草集中起来,燃烧艾草,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,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,朝着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,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。艾草属于纯阳之草,点燃后所产生的热,又是一种近红外能量直接被人体吸收,这样体内的“邪”就会随之代谢出去。所以,找对方法,祛湿不难!


祛湿穴位指南:

1、祛湿三大穴:阴陵泉、丰隆、三阴交

2、健脾三大穴:脾腧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
3、缓解面部油腻,疏导大肠之浊:合谷

4、引火归元,交通阴阳:关元

5、补气益肾,调理气血:肾腧、气海

6、梅雨季节不可不灸公孙



艾灸,离不开艾条、艾柱、艾绒,但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,很多朋友不会辨别,这里就简单分享给大家辨析艾制品的方法:


1、闻:纯艾制作的艾制品,闻起来是纯正的艾草香气,味道浓郁,略带一点薄荷清凉。

2、看:纯艾草打碎所制成的艾绒,没有金黄色,都是土黄色,而且掺杂了肉眼可见的青黑色颗粒。比例高的艾条茎、梗少,

3、捏:质量好的艾条艾绒有韧性,不松散,比较紧实,艾绒揉搓起来不松散。

4、烟:艾绒毕竟是草,不可能没有烟,但纯正的艾烟闻起来没有刺鼻的异味。

5、关于艾灰:比例高的艾制品燃烧后的灰是灰白色夹杂土黄色,艾灰成团状,不松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