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初候
“春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自春分开始,绿上梢头,春色更浓。春分初候“元鸟至”。燕子归来,带来了春绿两岸。“均”、“平”亦代表了春分的特点,春天走到了中点,一切刚刚好。
二候
“雷乃发声”,从惊蛰的万物萌新之静,到春分之雷昭示的欢欣之动,一切都是摆脱羁绊获得新生的自由之美。天地间阳气升腾,洋溢着不可阻挡的向生之力。“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”
三候
“始电”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电,阳光也,四阳盛长,值气泄时而光生焉。”借用左河水的诗来说便是:“风雷送暖季中春,桃柳着妆日焕新。赤道金阳直射面,白天黑夜两均分。”从此时起,农耕正式进入繁忙时期,而春天,也正式来临,是所谓“春意融融”。
玄鸟,燕也。高诱曰:“春分而来,秋分而去也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有云: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春分艾灸养生的重点,就是要调理身体内在的脏腑、气血、精气,与外在的脑力、体力、运动和谐平衡。
春分是调理人体脏腑平衡、阴阳平衡的较好时机。春分时节应尽量保持脏腑、气血、精气等生理活动的“内在运动”与脑力、体力和体育运动等的“外在运动”和谐一致。
天的变化是会左右人体的变化。四季交替分出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四季变化又出寒、热、温、凉及昼夜温差。自然的变化一定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。自春分节气,阳气的生发不再是一路挺进,而是呈现出迂回的状态。古语有“顺时者昌,逆之则伤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艾灸保健
艾灸具有温壮元阳、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,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艾灸,也就形成了适应现代人体质的二十四节气灸。春分前后,天气风大多变,养生要温阳固阳,以防风寒之邪侵犯。春分前后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,能扶正祛邪,可以达到助阳祛寒、柔肝伸筋、健脾暖胃、疏肝理气的作用。春分时节艾灸,可以借天时,循节律,调阴阳。所有节气的艾灸调养,最好在节气当天和前后3天每天坚持一次进行艾灸。春分时节艾灸取穴仍主要着重于疏肝,养脾胃,为阳气生发和夏季做好准备。如果身体寒湿比较严重,在春季容易长疙瘩或者荨麻疹,可以灸百虫窝,以去湿,去风。艾灸的取穴主要考虑疏肝理气,调理脾胃:
泄肝火疏肝 可以着重灸:肝俞,期门,太冲
养脾胃则着重调理:脾胃俞,中脘,足三里
春季身上瘙痒,出湿疹,当灸百虫窝,肾俞,八髎,太溪,以祛风,去湿,滋补肾气。
灸疗的顺序应采用:从上到下,先背后腹,先躯干后四肢。
灸后记得别喝凉水,勿食生冷,注意保暖。